欢迎访问重庆选墓网

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揭秘你不知道的丧葬风俗之全过程!

发布时间:2017-11-30 点击次数:61次

在旧社会,丧葬程式繁杂,往往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分报庙、停尸、入殓、送门幡、出殡、圆坟等几个步骤,由于人们贫富程度不一,因此繁简程度不一,因户制宜,老话说:“穷人埋的是人,富人埋的是钱”。


后来,封建陋习逐渐革除,土地庙相继被拆,报庙这一项也逐渐取消。其他主要程序是:


一、停灵


俗称“躺当”,人已垂危,速换寿衣,整容,不管春夏秋冬,一律穿棉衣。去世后,马上烧“倒头纸”,再将亡人抬到堂屋正中,卸下门板作床,头朝西仰卧,也有地区是头朝南,脸上盖上黄纸,双脚用麻绳捆住。若不幸在外死亡,尸身不进家门,在墙上扒个豁口。有些地方若亡者有父母健在则不进家门。


就绪后,烧纸、烧香、行叩头礼,举哀。然后,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安排丧事各项事宜。丧家在门外或者胡同口挂上“门幡”,男左女右,门幡用白纸条做成,根据年龄来确定纸条数,门框上贴白条。


二、吊唁


也叫做“烧纸”,停尸至殡葬前,为“烧纸”期,亲友、街坊陆续前来吊唁,男的去吊唁叫“上纸”,女的则叫“吊问”,晚辈按照辈分、年龄依次排开跪拜在亡人前。吊唁人一般带黄纸前往,也有地区带炸货、糕点、水饺等。


三、入殓


一般来说,死亡下午或者第二、三天,夫妻中若有一人健在,为亡者入殓不能选双头日子。棺木材质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有区别。家境好的会选柏木,一般的则选杨木和柳木。入殓前,用白纸将棺材内壁裱糊。底面撒灰或者撒小米,上铺烧纸,由子女投15枚“垫背钱”,旧时用制钱,现在则用硬币。之后再铺上褥子,安放亡者。一切准备就绪,生者瞻仰遗容,但不许哭泣,更不许有眼泪落到亡者身体上。封棺后,棺木头贴寿字,尾部贴纸剪莲花,棺木两侧贴剪纸的金银元宝,同时摆放香烛供品。


停灵期间,在亡者头前点“长明灯”,放“影身草”,还放一个罐子,每顿饭吃饭时由孝女、孝媳放一些好吃的,名曰“仙食罐”或者“浆水罐”。


四、送门幡


又称“送路”“送山”,意为送亡者的灵魂去归宿地,时间在夜晚,用柴草捆两条六七米长的火把引路照明,有土地庙,已经报庙了这时还要去一趟,孝子身背门幡,其他晚辈列队紧随其后,都不能哭,到庙里请暂时寄息的灵魂。回来的路上,孝子要不停念叨“回家吃饺子了” ... ...


送门幡后,继续吊唁,从死亡到出殡,亡者停放时间并不确定,时间短则当天就埋,但一般约定俗成为七天。大户人家有的停灵五期,就是35天。隆重程度根据主家意愿,全孝为最隆重的,旁系下辈和亲戚下辈也要穿孝;其次仅直系亲属下辈人穿孝。


孝衣一般都是肥大的白色衣裤,男的还要带孝帽。女的白布盖头上,手拿一块抹泪布,孝子腰扎麻绳,即所谓的“披麻戴孝”。


Copyright © 2016-2024 cqaff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6011373号 XML地图
  • map
    查看地图
  • 13800138***
    咨询热线
  • message
    短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