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丧葬的时候烧纸钱
发布时间:2017-12-07 点击次数:85次“纸”在整个丧葬习俗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人死后,要烧落地纸;死者的脸上要盖一纸;前往吊唁的要为死者准备。一份纸火;做七时要烧纸钱;出殡时,有专职撒纸钱者,最多可撒纸钱百余斤;圆坟时,家人仍要奠纸。 在晋中地区,清末流行的丧葬纸扎,不仅可以表示亡者的年龄,而且也。可作为丧亲之家的标志。亡者谢世后第2日为烧纸日,此时,要把岁纸挂到大门外一侧,摆设香案、阳寿牌位、祭祀等物品,以此说明亡者的姓名、享年、生前身份等,同时也昭示了主丧人家的门户地址。假使年岁不足享寿(60岁)的,其死后不得用岁纸。岁纸的条数越多,说明亡者的年龄越大。
按当地方言,“岁纸”读作“xùzǐ”,即“岁纸”谐音词“续子”,以象征招魂,繁衍子孙。由此,在当地还形成了一种抱岁纸的习俗,人们将抢到的岁纸用红纸扎成三角小包,或“手圈”、“戒指”,别在腰间,或佩戴于身;甚至还为满月婴儿做“满毛圈圈”(将岁纸卷成条状缝在孩子佩戴的“长命锁”的颈圈上),以期婴儿能够长命百岁。在晋中祁县一带,丧葬岁纸又另有特色,要用整张粗麻白纸剪条,每一条为一岁,死者寿终为多少岁就剪多少条,然后再多剪两条以祭天地万灵。这些岁纸要扎成幡状,出殡日,与其它纸扎一同拿到坟地焚烧在广东,办丧事要用纸、竹等扎成各种物具,像纸屋、纸轿、纸人、纸。牛、纸马等等,统称“冥器”。
在这些冥器当中,纸屋占据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位置。纸屋制做得十分讲究,包括墙院窗户、楼台厅堂、书斋、花圃,桌椅几案等,有的甚至还包括金银仓库和箱笼橱柜等,其中贮藏着金银纸绽和经牒。在清代风俗画中就有此类绘画。清光绪年间,上海点石斋发行的《吴友如画室》中有一幅《冥宅宏开》图。这张画上的纸屋再现的是一座高一丈四五尺,宽四五丈的纸屋,门前挂有“奉政第”匾额,左右分门房、茶房,中有大堂、边堂、卧室,室内挂灯结彩,陈设十分华丽,应有尽有,还有如同真人般的纸人身着真衣,侍立两旁。这纸扎屋或其它纸扎物具要先放在灵前祭奠,待死者下殓后用火焚烧,以象征死者到了阴间仍然能享受阳世的生活。
清代,四川巴渝地区、陕西华县等地流行一种丧葬习俗,名为“路引”。“路引”是死者赴阴间的通行证,民间认为,只有持路引入地府才能不受阎王小鬼的阻拦。“路引”是一张木刻印纸,上印有籍贯、姓名、年龄、出生、住址等等,要由治丧人将死者的情况一一填写清楚,纸上印有这样一段话:“尊奉佛法僧三宝,愿我佛大慈大悲,兹因大限已到,持此路引前往丰都阎罗天子殿前报到。
伏愿怜悯,大施慈悲,度信士××极乐世界,不胜哀祷之至!”“路引”上面还盖有3个大印,一个是“阴天子印”,一个是“城隍印”,一个是地方衙署印。当人死,其家人在烧了“例头钱纸”之后,便把“路引”填写好,然后焚烧掉,以示死者顺利通过阎王殿。四川丰都为鬼城,是十殿阎王所在地,因此,该地出售的“路引”价格最贵。
人们逢到此地总要多买几张,以送亲朋好友之长辈。 清末宗月锄的《寓崇杂记》中谈及上海烧楼库丧葬习俗时指出:“架芦。作屋,招亡者之魂以居之,名曰‘库’,……。”这句话一语道破用纸做成的纸屋、楼库、纸扎等物具完全是为了招亡者之魂,并借火之烟,使亡者之魂升天,或转世。它不仅保留着火崇拜信仰习俗的遗痕,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孝道和对繁衍子嗣的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