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选墓网带你探寻重庆文化历史源流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7-12-13 点击次数:74次深挖遗址丰富内涵
目前,罗家坝遗址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看来,罗家坝遗址为探索新石器时期嘉陵江流域提供了契机。罗家坝遗址有“清楚的地层依据”,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和“汉中、安康地区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十分接近”,说明它和“西汉水流域、嘉陵江上游文化的南移有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认为,罗家坝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为研究嘉陵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性质、年代、序列、源流以及生活、生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约4500年前,罗家坝遗址以折沿深腹罐为代表的遗存,可将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史前文化串联起来,向北抵达陕南地区,向南深入重庆及三峡境内,甚至更远的鄂西北地区。显然,这是一支分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具有很大共性的史前文化。
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陈星灿表示,之前的考古发掘多集中于墓葬,今后需要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秉持聚落考古的理念,了解罗家坝遗址的居住区、墓葬区以及可能存在的手工业作坊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的丰富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抓住中心,做好周边”,研究巴文化和巴国的范围区域,把基础研究做实。此外,还要关注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编年问题,特别是要关注距今5000—4500年的史前文化,这是我国各地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厘清史前遗存演变序列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距今5300—3000年,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1999年至今,该遗址先后进行过4次考古发掘,揭示面积13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其中M33集中出土了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和印章等珍贵文物200余件。
在最新进行的第4次发掘中,考古学家以罗家坝遗址墓地范围不清、新石器时代遗存性质不明等现存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发掘区域,在以往发掘区的东部和遗址的中部进行布方,取得了重要收获。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郑万泉介绍,发掘确认了巴文化墓地核心区的范围,以及墓地周围存在同时期的遗址区,为下一步发掘和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厘清了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演变序列,初步完善了距今5300—4500年的考古学文化内涵。
在生业模式方面,罗家坝遗址发现的农业作物有稻、粟、黍等,但总量很少;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从早期到晚期均有细石器出土,其技术工艺一脉相承,石料资源应来自本地。石器分析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业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郑万泉综合最新考古资料分析认为,罗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存器物组合完备,演变序列清晰,结合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已逐步构建起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演进格局提供了新的方向。